
第 1 页 / 共 13 页

第 2 页 / 共 13 页

第 3 页 / 共 13 页

第 4 页 / 共 13 页

第 5 页 / 共 13 页

第 6 页 / 共 13 页

第 7 页 / 共 13 页

第 8 页 / 共 13 页

第 9 页 / 共 13 页

第 10 页 / 共 13 页

第 11 页 / 共 13 页

第 12 页 / 共 13 页

第 13 页 / 共 13 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笔记 (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笔记 (重点) 现代文学史,如果说一定要提炼核心,那绝对是那个时代的风暴,是思想的觉醒,是文化的变革。从晚清末年的“新语”到辛亥革命后的“新文学”,开端就在于对旧文化的批判,对西方文明的追赶,以及对民族自强的渴望。这期间,周作人、郭沫若等人的作品,既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也体现了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期许。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学运动,则要追溯到五四运动之后。那段动荡的岁月,带来了“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也催生了“新文学”的诞生。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文章,倡导民主与科学,力图改造中国社会。 他们的“新语”和“新月派”的朦胧美,都是那个时代独特的精神体现。 之后,田汉、巴山、郭沫若等人的作品,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奠定了现代文学的基石。 他们的作品,奠定了现代文学的基调,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进入20世纪30年代,文学界逐渐形成了“现实主义”的倾向。 鲁迅的笔下,充满了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对黑暗现实的无情揭露。 他的“呐喊”和“彷徨”系列作品,堪称现代文学的经典,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战时期,文学界更加注重爱国主义主题的表达。 顾城、王少辛等人的作品,以其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鼓舞了无数人民的士气,成为抗战精神的象征。 战后,余光中、张爱玲等人的作品,则以其对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现代社会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他们的作品,对现代文学的创作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记住,这几位作家代表了当时不同思潮的体现。 重点把握他们的代表作及其思想内核。
展开
中国现代文学史
2025-07-07
4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