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3 页

第 2 页 / 共 13 页

第 3 页 / 共 13 页

第 4 页 / 共 13 页

第 5 页 / 共 13 页

第 6 页 / 共 13 页

第 7 页 / 共 13 页

第 8 页 / 共 13 页

第 9 页 / 共 13 页

第 10 页 / 共 13 页

第 11 页 / 共 13 页

第 12 页 / 共 13 页

第 13 页 / 共 13 页

简明中国教育史考试重点笔记
简明中国教育史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教育史是一门波澜壮阔的历史,对于备考而言,把握其核心节点和关键事件至关重要。以下将对主要时期和重要事件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帮助考生抓住重点。 一、先秦时期(商周至秦) 原始社会: 氏族教育,以口头传承知识、技能和伦理道德为主,强调集体主义和氏族观念。 周朝: 礼仪教育成为核心,注重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的规范,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框架。“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士人的基本功。 二、秦汉时期 秦朝: 实行科举制度,但仅存活一年,主要用于选拔军官。 汉朝: 延续并完善了科举制度,重视儒家经典学习,设立太学,培养官僚人才。“三习”(学、射、御)成为士人的基本要求。 三、魏晋南北朝 玄学兴起: 儒学衰落,各种学派争论不休。 佛教传入: 佛教传播,建立寺院,进行教育活动。 四、隋唐时期 科举制度完善: 确立了九品中正制,为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教育繁荣: 设立太学、经院,重视经学、史学、文学等学科。 五、宋元时期 宋代: 发展程朱理学,教育更加重视道德修养。 元代: 延续宋代科举制度,但其地位有所下降。 六、明清时期 明代: 科举制度继续发展,但后期出现了弊端。 清代: 设立太学、西堂,加强对士人的控制,注重儒家经典学习。 总而言之,备考中国教育史,务必关注科举制度的沿革、儒家思想的发展以及不同时期的教育特点。尤其要熟悉各个时期的重要人物、主要思想和教育政策,构建完整的教育历史体系。
展开
简明中国教育史
2025-05-10
22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